2023-11-15 15:47:38
药物递送之微针技术分享
1.微针的发展历程
1958年,AlanRichard Wagner就提出了微针皮内注射的概念,并申请了专利,但受限于当时的制备技术,微针无法制备出来用于实际研究,直到1979年专利过期,都未有突破性进展。
1976年,在微针皮内注射的基础上,Gerstel和Place首次提出了微针经皮给药的概念,但在之后的二十多年中,并未有真正的微针可用于实验。
1995年,随着微机电系统加工技术的发展,高精度半导体、微电子设备出现,使Hasmhi等人利用蚀刻技术在硅晶片上首次制备出微针阵列。
1998年,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的Henry等人首次将微针应用于透皮给药研究,使得微针技术进入正式的药物递送领域,引发了微针开发热潮,直至最后实现产业化。
2.微针的分类
第一代微针是硅、氧化硅微针,第二代微针是金属微针,第三代微针为可溶微针,第四代微针则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水凝胶微针。按照微针的特点,可将微针具体分为:实心微针、空心微针、包衣微针、可溶微针、水凝胶微针。另有刚兴起的新概念微针技术,冷冻微针技术。
2.1 实心微针
实心微针(Solid microneedles)通常由金属材料和非降解聚合物等制备而成,例如硅、二氧化钛,本身不载药,它的作用是穿刺表皮,形成药物渗透所需的微通道。所以实心微针递送药物可分为两步:第一步是使微针穿刺皮肤表面形成微孔道;第二步是移除实心微针后将药物敷在微针穿刺部位,药物由孔道被动渗透进入皮肤。故也用“poke and patch”来表述实心微针。
实心微针所用材料一般为金属和非降解聚合物,所以机械性能强,需要采用激光切割、机械或化学刻蚀这类强力作用的方法制备,也可以铸造和在主模上电镀制备。
作为最早被开发的微针,缺点较为明显,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实心微针预处理形成的微通道在24h内会因皮肤愈合而缩短药物作用时间。解决这个问题的常用方法是给药部位密封法:用塑料薄膜或油性软膏对给药部位进行密封,保持局部环境湿润和角质层软化,通过延长微孔道维持时间来延长药物渗透。研究表明,密封法可维持微孔道开放时间持续48~72h。如果在给药部位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双氯芬酸钠,可将微孔道开放时间延长至7天,但易引起皮肤溃烂。
此外,实心微针因机械强度大,易出现断针现象,滞留体内的阵体给患者带来安全隐患。同时,微孔道因个体差异处于不同的动态恢复状态,造成无法准确控制给药剂量,对于药效学和药动学的评价会存在误差。
2.2 空心微针
空心微针(Hollow microneedles),即中空微针,其实质是微米级别的微型注射器,药物被预先装载于针体中空结构或者针腔内,中空针尖刺入皮肤后,药物在组织液浓度梯度的压力驱动下进入体内,实现药物递送。
根据制备选用的材料,可将空心微针分为硅空心微针、金属空心微针、聚合物空心微针。硅具有晶体结构,是微针常用的制备材料,微机械加工技术制备硅空心微针已可大规模生产,为提高其生物相容性,常在硅空心微针表面电镀金属涂层或二氧化硅涂层。金属是制备微针的另一种常用材料,金属的成本比硅材料更低,机械性能也更好,更利于递送药物时刺穿角质层,制备技术有模塑、溅射、电镀、激光刻蚀和光化学蚀刻等微电子工艺。聚合物因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柔韧性,是制备新型微针的开发方向,常用的聚合物材料有聚氯乙烯(Polyvinylchloride,PVC)、聚酰胺(Polyamide,PA))、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聚醚醚酮(Poly-ether-ether-ketone,PEEK)、聚苯乙烯(Polystyrene,PS)、聚丙烯(Polypropylene,PP)等等,空心微针的制备技术主要有微模塑与热压成型。
在所有类型的微针中,空心微针因其中空结构而载药量最大,且能调节释放速度实现精准给药,但其也存在一些缺点:通常是采用数字化控制微机电系统加工制备空心微针,制备工艺精密且复杂,导致成本高耗时长。同时,因真皮组织紧密排列,空心微针穿刺皮肤易堵塞针孔,影响药物释放速率。而如果给药时用力不当,会造成针体断裂而滞留体外,存在安全隐患。
2.3 包衣微针
包衣微针(Coated microneedles),又称涂层微针或者表面载药微针。通过浸润、涂层或者针体外载药的方式,将药物附着于微针表面。给药时,微针刺入皮肤后,药物在皮肤内溶解进入细胞间液,递送入人体内。包衣微针主要用于递送水溶性药物,药物在皮肤内的释放速度快,生物利用度高,易于控制给药剂量,同时适用于小分子和大分子药物。并且,包衣微针可以重复利用。包衣的厚度和针的表面积决定了包衣微针的载药量,但需要保证包衣层的稳定性,不会轻易发生脱落。故也用“coat and poke”来表述包衣微针。
但包衣微针的缺点也很显著:载药量不高,仅适用于需药量少的高分子药物;针体外包衣影响微针针头的尖锐度,给药过程中因皮肤紧密排列产生的摩擦力会导致部分包衣药物滞留角质层无法到达真皮层,降低药物递送剂量。
2.4 可溶微针
可溶微针(Dissolving microneedles)是将生物可降解的聚合物材料和药物制备成微针,在刺入皮肤后,由可降解材料构成的针体会在微环境中逐渐降解,药物同步释放,药物分子穿过角质层屏障,经皮下组织吸收进入人体。可溶微针药物递送无需像其他微针那样形成微孔道递送药物后移除针体,极大地改善了病人依从性,同时不重复使用微针也降低了交叉感染的风险。故也用“poke and release”来表述可溶微针。
所以,微针的针头是可溶微针开发的关键,常用聚合物材料的有聚乙烯醇(Polyvinylalcohol,PVA)、聚乙烯吡咯烷酮(Polyvinylpyrrolidone,PVP)、透明质酸(Hyaluronicacid,HA)、右旋糖酐(Dextran,Dex)、壳聚糖(Chitosan,Cs)、海藻酸钠(Sodiumalginate,Sa)等,也有用制备微球的材料例如聚乳酸(Polylacticacid,PLA)、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acid,PLGA)等制备微针。聚合物可溶微针的主要制备技术包括铸造、热压、注射成型和微塑模法,相比于其他微针,极大地降低了生产成本。
目前可溶微针是整个微针行业的主流,其主要优势为:能实现高效药物递送,精准控制载药量和微针形态可实现对药物的控释;生产工艺条件温和,保证药物在生产过程中的稳定性;使用生物可降解和生物相容性材料,避免创口感染,安全性高。而制约可溶微针发展的主要障碍是制备材料,能满足要求的材料除了具有生物可降解和生物相容,还必须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否则微针无法穿刺皮肤用于药物递送,相信随着现代材料技术的发展,这些问题都能得到妥善解决。
2.5 水凝胶微针
水凝胶微针(Hydrogel forming microneedles)是由水凝胶聚合基质制备而成,制备方法与可溶微针相似,被认为是可溶微针的亚型,但个人认为这是介于空心微针和可溶微针之间的一种类型。通常采用交联态的水凝胶或者超溶胀聚合物制备而成。水凝胶微针给药时,微针阵列刺入皮肤后迅速吸收细胞间质液进入其网格中,实现材料膨胀但不溶解的特性。此时,凝胶内产生可药物递送的微孔道,药物在组织液的渗透和扩散作用下,经水凝胶的微孔道递送进入人体。
水凝胶微针的载药形式可分为两种:预置于微针基底部、药物与材料共同形成针体。无论是哪种载药形式,都是在水凝胶吸水形成递送通道后,经通道递送入人体。因此,材料形成的孔道是药物递送速率的决定性因素,而材料的交联程度决定其吸水膨胀时微孔道的紧密程度。
水凝胶微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抗皮肤孔隙闭合的问题,药物递送完后可以被完整去除,不存在针体残留问题。并且制备工艺简单,易于商业化放大生产。限制水凝胶微针的可能是制备材料的问题,如果发展生物相容性更好的水凝胶材料,或许更能促进该类微针的发展。
2.6 冷冻微针
冷冻微针(Cryo microneedles)是香港城市大学(CityU)科学家最近开发的一种新型微针技术,一种短于1mm的冰冻微针,针体内装载和储存活的哺乳动物细胞,经皮内递送将治疗性细胞递送入皮肤层。给药时将载有冷冻微针阵列贴片状装置放在皮肤上,冷冻微针穿刺入皮肤,从装置底座脱离后融化,释放针体内的细胞,随后迁移并在皮肤内增殖。这种创新技术微针可以在常规存储条件下中储存数月,运输和使用很便捷。
冷冻微针的最大临床潜力是将其用于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疫苗的皮内递送,因为目前的树突状细胞疫苗方案中血液的采集和树突状细胞的生产耗时耗力,且价格高昂,临床应用极其受限,冷冻微针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冷冻微针也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首先是材料问题,必须拥有可满足商业应用且符合治疗标准的材料;其次是生产条件问题,冷冻微针需要在低温下制造,低温灭菌是否能达到无菌标准;最后是载药量问题,冷冻微针的针体内能否负载足够的细胞用于药物递送。
尽管如此,冷冻微针开启了微针应用于细胞治疗领域的全新时代,为细胞治疗提供了另一种简便、安全、高效和微创的发展策略。
推荐新闻
-
发布时间 | 2024-08-06 13:47:51
德尔塔生物提供质粒及细胞系构建定制服务
-
发布时间 | 2024-07-03 10:24:17
水凝胶涂覆的MOF纳米粒子用作刺激响应的可控药物释放
-
发布时间 | 2024-07-03 10:20:24
Fe@γ-Fe2O3@H-TiO2的多面应用——从光催化到多模态成像介导的癌症光热治疗
-
发布时间 | 2024-06-06 17:40:56
生物功能电纺纳米材料——从拓扑结构设计到生物应用
-
发布时间 | 2024-05-22 15:01:40
GelMA气凝胶作为新型的电子皮肤材料
-
发布时间 | 2024-05-22 14:59:05
PDMS改性硅气凝胶PDMS修饰的二氧化硅气凝胶膜层
-
发布时间 | 2023-11-29 14:56:26
构建多功能化的四氧化三铁杂化纳米平台用于癌症的诊断和治疗
-
发布时间 | 2023-11-07 11:36:34
荧光标记方法有这4种,小伙伴们知道吗?
-
发布时间 | 2023-10-26 11:03:54
不同类型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合成及载雷公藤红素工艺研究
-
发布时间 | 2023-10-26 10:59:50
一种开创性的微孔有机聚合物合成模板
-
发布时间 | 2023-10-26 10:58:09
超快速半干态合成高耐久性ZIF-8膜用于丙烯/丙烷分离
-
发布时间 | 2023-10-26 10:43:37
关于PEG120-PLGA-PEG-FA文献阅读
-
发布时间 | 2023-10-26 10:41:54
ZIF-8制备原位碳掺杂氧化锌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
发布时间 | 2023-10-26 10:40:20
ZIF-8修饰整体柱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发布时间 | 2023-10-26 10:39:01
反沙漠甲虫性能的ZIF-8/PAN功能膜用于水包油乳液的高效和快速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