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中心
首页>新闻资讯>新闻中心

2023-11-14 14:11:18

脂质体技术在药物递送及诊断中的应用(三)

06

脂质体制备技术

 常规方法 ·


脂质体制备有多种常规方法。各种方法之间的区别在于脂质从有机溶剂中干燥然后再分散在水性介质中的方式。

虽然常规方法易于实施,但是使用这一技术需要大量有机溶剂,这些有机溶剂对环境和人类健康有害,所以需要完全除去残留的有机溶剂。

此外,常规方法中涉及许多用于均质化的步骤,需要消耗大量能量,并不适合大规模生产。

/1.机械搅拌

在机械搅拌方法中,通过使用较强的机械搅拌作用将磷脂直接溶解在水中。这种机械搅拌通常通过使用探头超声来实现。该方法简单易行,但产生的较小粒径脂质体并不稳定。由于它们与探头接触而导致的脂质降解是另一个不能完全避免的缺点。在探头超声处理的过程中,也会使得脂质体被探头中的钛污染。

虽然这一方法避免使用有毒有机溶剂方面更有优势,但药物渗漏和制剂的不稳定性限制了使用该方法制备脂质体在药物递送中的应用。

/2.薄膜水化法

薄膜水化法也称为Bangham方法。它是被广泛使用的制备脂质体的方法之一。该方法涉及磷脂在有机溶剂或有机溶剂的混合溶剂系统中的溶解过程。通常通过蒸发除去有机溶剂,形成脂质薄膜。在薄膜水化方法中,除去溶剂是一个耗时的过程。之后,借助于搅拌进行脂质薄膜与水性介质的水化,使得溶胀的片晶与容器表面分离并形成封闭的球形结构。

该方法应用广泛且易于操作,但分散的磷脂会在水性缓冲液中产生形状和尺寸较大(直径为1~5μm)的多层脂质体。因此,需要使用降低脂质体尺寸的技术,如形成小单层脂质体(SUV)的超声处理或通过聚碳酸酯滤器形成LUV,这样操作能产生尺寸更小、更均匀的脂质体。这是较佳的方法,因为脂溶性化合物表现出100%的包封率,但前提是它们有足够的量。同样地,脂质体不会改变膜的结构组成。它的缺点是大多数水溶性化合物在溶胀过程中会被洗除,因此,只有10%~15%的水溶性物质可被包封。

/3.逆相蒸发法

将磷脂与有机溶剂一起加入圆底烧瓶中。使用旋转蒸发仪在减压和控制温度条件下,通过蒸发除去溶剂。用氮气吹扫,并将脂质重新溶解在有机相中,所述有机相是形成反相囊泡的相。

异丙醚和二乙醚是这种脂质体制备方法的首选溶剂。在重新溶解脂质后,获得乳液。在减压下从乳液中除去有机溶剂后形成半固体凝胶。除去游离的或未包封的药物,获得的脂质体称为逆相蒸发脂质体。

通常使用该方法制备的脂质体可增加药物的包封率。

/4.溶剂注入法(乙醇注入法&醚注入法)

在溶剂注入法中,首先将磷脂溶解在有机溶剂中,并将溶液与含有待包封在脂质体中的药物的水性介质充分混合。脂质在有机相和水相之间的界面处排列成单层,这是形成脂质体双层的重要步骤。该方法中使用的有机溶剂可与水相混溶或不混溶。溶剂注入方法以两种不同的方式进行,这取决于有机溶剂的性质。

①乙醇注入法:在乙醇注入法中,将磷脂乙醇溶液通过细针快速注入过量的盐水或其他水性介质中。注入力基本上须足以使物质完全混合。乙醇在水性介质中被稀释,使得磷脂在水性介质中完全均匀分散。通过该方法能制备小单层脂质体囊泡。此外,该方法简单易行,适用于敏感脂质,因为它可以防止其降解。磷脂在乙醇中溶解度有限是该方法的主要缺点,因此,需要增加乙醇的体积,但这又限制了分散的脂质的量,并且使最终的制剂变得极度稀释。最终结果是药物在脂质体中的包封率降低。需要将脂质膜中乙醇完全除去是该方法的另一个缺点。

②醚注入法:醚注入法使用与水不混溶的有机溶剂如醚。在该方法中,通过细针将与磷脂相混溶的有机溶剂缓慢注入水相中,该操作在有机溶剂蒸发所需温度下进行。使用醚注入法能产生大的脂质体囊泡。这是由于有机溶剂的缓慢蒸发,导致醚:水的梯度延伸到界面脂质单层膜的两侧,形成了双层膜,该双层膜折叠形成封闭的囊泡。醚注入法是较好的方法,因为它避免了敏感的磷脂被氧化降解。当溶剂以与其引入的相同的速率蒸发,则对于脂质的最终浓度不受影响,因此该过程可以连续运行比较长的一段时间,从而可将更多的水性介质包封在脂质体内。该方法的主要缺点是单批脂质体所需的时间较长及需要小心控制脂质溶液的加入。

醚注入法优于乙醇注入法。它产生浓缩的脂质体产物,其中包封的药物浓度相应增加。另一方面,乙醇注入方法简单,快速,并且在生产即用型脂质体混悬剂方面结果具有可重现性。总的来说,脂质体囊泡的平均直径与磷脂的性质、脂质与药物的比例,以及水相和有机溶剂组成有关。最近,关于乙醇注入,产生了称为“inkjet”的新方法。该方法易于规模化生产,目前已有用于制备大小可控的脂质体的研究报道。

/5.去污剂清除法

去污剂清除法用于制备各类型的脂质体,这些脂质体具有几乎均一的尺寸大小。该方法利用了去污剂-脂质胶束体形成的原理。当去污剂从去污剂-脂质胶束体中除去时,形成脂质体。

从胶束体中除去去污剂的速率和去污剂与脂质之比决定了脂质体的形状和大小。这种方法有几个缺点:

①分散液中脂质体的最终浓度降低;

②药物包封率也降低;

③去污剂不能从最终制剂中完全除去;

这一操作过程耗时长,并且在去除去污剂时,有可能从制剂中除去其他小的亲水性化合物。

/6.钙融合法

在使用钙融合法制备脂质体的过程中,先将钙添加到SUV中,融合形成多层脂质体。将乙二胺四乙酸加入到制剂中时,会产生大单层脂质体。

大单层脂质体的制备可以从酸性磷脂中获得。

 大规模制备方法 ·


脂质体已实现工业化生产,其制备方法也有多种技术,如超临界逆相蒸发法(SCRPE)、冷冻干燥、加热方法、喷雾干燥和其他几种改进的乙醇注入技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1.加热方法

该方法利用磷脂与含有甘油(3%)水溶液的水合作用,根据胆固醇是否存在,将温度升高至60℃或120℃。甘油具有等渗作用,能够防止沉淀和凝结,增加了脂质体囊泡的稳定性。此外,由于其水溶性和生理学特点,甘油是可接受的化学物质。这是较好的方法,因为脂质不会降解。

该制备方法一旦使用了高温(120℃),就不需要灭菌。最近,该方法已被改进,被称为Mozafari方法,用于食品级抗微生物乳链菌肽的包封和靶向递送。该改进方法可用于大规模单步制备脂质体,且无须预先对成分材料进行水化,还避免了使用有毒去污剂和有机溶剂。

/2.冷冻干燥

基于脂质体在水溶性载体材料中形成脂质均匀分散体,冷冻干燥的方法可用于制备无菌和无热原的亚微米小尺寸脂质体。将脂质体形成的脂质和水溶性载体材料,如蔗糖,以适当的比例溶解在叔丁醇/水共溶剂系统中形成透明的各向同性单相溶液,然后将单相溶液过滤灭菌并装入冷冻干燥小瓶中,通过冷冻干燥过程形成固体脂质体制剂。

加入水后,冻干产物自发形成均匀的脂质体制剂。

在研究与该方法相关的各种参数后,发现脂质/载体之比是影响脂质体制剂的尺寸大小和多分散性的关键因素。因此,使用叔丁醇/水共溶剂体系来降低制备成本。

/3.超临界流体法

超临界流体是指临界点区域的物质。这些气体性质独特,表现得像液体和溶剂,可以像气体一样输送物质,这些特性使他们成为有毒有机溶剂的最佳替代品。

现在被广泛应用于提升制备技术、降低粒径,并且还用于纯化。二氧化碳是最广泛使用的超临界流体之一。它无毒、不易燃、廉价、无腐蚀性、环保且易于获取关键参数(73.8bar和31.1℃)。通过将条件恢复到大气压力,因此容易回收。使用超临界流体法来减小脂质体的大小和灭菌是一种简便的方法。

脂质体的灭菌剂和制备所有过程通过一布即可完成。

/4.超临界流体逆相蒸发法

将压缩气体、有机助溶剂和脂质放入温度高于脂质转变温度的搅拌反应釜中,然后缓缓注入水相。当释放压缩气体降低压力时,形成脂质体。

SCRPE方法系利用减压方法的原理来制备脂质体。该方法很好,但药物包封率低。

最近,通过避免使用有毒有机溶剂,进一步改进了该方法,称为改良的超临界流体逆相蒸发技术。这项新技术还提高了载药效率和脂质体的稳定性。

/5.微射流法

微射流的方法基于微乳化,并且可用于大规模生产脂质体。在微射流设备中,脂质可以大型多层脂质体的分散体形式加入,或作为未水化脂质分散在有机介质,如磷酸盐缓冲液或挥发性溶剂中。

收集的流体可以在整个处理器中再循环,直到获得球形脂质体。

微射流设备用狭窄的孔口以非常高的压力泵输送流体。然后,它沿着确定的微通道,引导两股流体在高速下以直角碰撞,从而影响能量的有效传递。

微射流法的过程是可重复的,可制备包封水溶性药物的脂质体。

/6.膜接触器法

最近,在使用膜接触器的情况下应用乙醇注入技术用于大规模脂质体生产。

在该方法中,将脂质相(乙醇、磷脂和胆固醇)挤压经过具有特定孔径的膜。压力低于5bar的氮气足以使有机相通过膜。同时,水相切向膜表面并移除膜装置内形成的脂质体。

新的技术优势是设计简单,调整工艺参数可控制脂质体大小,以及增强大规模生产的能力。

/7.挤出法

挤出法用于生产具有明确大小的单层脂质体。

当多层脂质体在压力下被迫通过狭窄孔隙的过滤器时,会发生膜破裂和释放,并且造成被包封的物质渗漏。因此,挤出过程应在含有最终负载浓度的介质下进行。在脂质体形成完成后再去除外部溶质。

水化脂质体囊泡反复通过冻融程序循环,然后在升高的温度下,强制通过孔径逐渐降低的双层堆叠的聚碳酸酯膜(顺序依次为200nm,100nm和50nm)。为了获得所需大小的囊泡,每个双层膜挤压5~10次。

近年来通过表面孔片上挤出微米大小的囊泡和特殊长度的脂管已有报道。

/8.高压均质法

高压均质机由于具有破坏囊泡的能力,所以适用于制备脂质分散体和脂质体。在恒定高压下,将样品注入均质机的特殊设计部分。湍流、剪切或空化作用导致脂质体的形成。

施加的压力和循环次数决定了通过高压均质机制备的脂质体的性质。

高压均质法会使得制备的脂质体的尺寸非常小,因此,它适用于制备静脉注射用脂质体。

/9.电形成法

在该方法中,将磷脂膜沉积在电极上,随后在电场作用下,水化几个小时。尽管通过施加交流电和直流电能形成巨大的单层脂质体,但直流电场有一定的不足,由于水电解而发生起泡。电形成法制备出的脂质体80%是较完美的单层脂质体。

推荐新闻